从贵妇到修女-西欧中世纪贵族妇女修道原因初探|环球速讯
进入中世纪以后妇女的地位相对来说下降了。她们逐渐被局限于家庭的小圈子中,忠实地担任“贤妻良母”的角色。妇女的地位之所以会下降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繁重的农业劳作需要强壮的劳动力,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妇女远离了直接的社会生产,掌握生产资料,她们的生存越来越依附男人,社会地位明显下降了。
由于经济地位的衰落,其他方面的权利也随之丧失,妇女在古时的那种风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宣扬“平等”的宗教活动最易得到妇女的青睐,它们给妇女提供了一个情感的宣泄口,可以让她们表达自己的情感。诚如基督教宣称,只要妇女能够保持贞洁,诚心向道,就能接近上帝,得到上帝的拯救,成为上帝的选民。在早期基督教教义的感召下,妇女修道团体出现了。
修女院的发展历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大批隐修士在埃及荒漠中出现的时候,不少对现实不满的妇女也参与其中。4世纪20年代帕克米乌斯在底比斯创建隐修团时,隐修女像隐修士一样20人左右为一单位,组成了最初的修女院。当东方的隐修生活传入西方,被基督教教士加以改造后,禁欲隐修生活成为教士生活的标准,修道院,应运而生了。
中世纪早期,西欧的修女院大都是由贵族妇女组成,一般是老年贵族妇女养老的地方,也有的是王公贵族为自己的女儿建立的教育场所。如国外维里希修女院的捐建者是当地的一对伯爵夫妇,他们为其女阿德海德建立了这所修女院,让她担任院长,她不需要发守神贫的誓愿,也不用发誓一生守贞洁,她的修女服下是质地柔软的长裙。后来她本人以本尼狄克特派的院规要求自己,并亲自照料病人,饥荒时为贫困者提供食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甘德斯海姆修女院是德意志皇帝奥托二世为其公主苏菲建立。苏菲在美因茨大主教的主持下受礼,成为一名修女,她较为严格地用本尼狄克特的院规管理修女院,这里聚集的大都是贵族的女儿,她们在这里接受教育,学习贵族的礼节习。早期修女院弥漫着浓厚的贵族气质。总之,在墨洛温王朝统治法兰克时期,女性修道团体不但享有特权、受到尊重,而且获得了长足发展。6世纪的社会混乱并没有阻止修女院的发展,它们通过与世隔绝的办法,保证了自身的稳定与发展。7世纪时,双重修道院逐渐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所谓的双重修道院,并不是男女混居的修道院也不是附属于男修道院的修女院,而是一种有其自身特征的修道院:它是一种双翼(two一winged)型的修道院,即男女两个小修道院构成的一个双重修道院,他们在居住与生活方面严格分开,但遵守同一院规,有共同的作息时间;由于修女不能担任圣职,每到举行圣礼时,由男修道院中的神职人员来主持;在两个小修道院中,各有自己的院长,但由其中的一个来负责整个双重修道院的事务气双重修道院源于格伦巴努斯的规则,虽然他从未参加双重修道院,但他主张与女性共同劳作的提议为双重修道院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双重修道院主要集中在东北高卢、哈马、纳瓦尔、阿农、维埃那娜、马哥堡、哈马立尔斯、蒂费、苏瓦松、特鲁瓦、蒙捷尔德、帕西里等地。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巴黎附近的谢勒修道院和国外萨尼特岛的明斯特修道院,这两所修道院分别以希尔达和里奥巴修女闻名于世。
希尔达曾在一所双重修道院生活了七年,后来又去怀特比建立一所新的修道院,接收更多的修道者。希尔达除了创建双重修道院、主持修道院事务、大力宣扬苦修精神以外,她还以修女的身份活跃于当时的政坛,成为中世纪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之一。如663年,统治阶级和贵族在希尔达主持的修道院召开盎格鲁一萨克逊时代最新的的会议,承认了希尔达在国外教会中的领导地位。
里奥巴和她的姐妹们同修士们一起为布道事业而奔波,他们建立了自己的修道院、教堂、学校,修士需要它们进行布道,而修女则利用它们进行教学。修士和修女之间相得益彰,相互扶助,使得该修道院的名声广为流传。
随着双重修道院的发展,妇女修道运动也走向了高潮,在高卢地区(今国外和比利时一带)曾有28.9%的修道院是为妇女创建,而英格兰则有35.7%的修道院属于女性。当然,像任何一个新生事物一样,双重修道院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传入西欧以后,双重修道院曾遭到上层修士的反对 ,787年在尼西亚召开的宗教会议曾做出决议,禁止建立双重修道院。但11世纪在国外、德意志和意大利又出现,直至13世纪双重修道院才最终消失。
本质上,双重修道院是一种应运而生的社会产物,它们为那些处于附属地位但又十分虔诚的妇女提供了发展自我的机会。7世纪末,妇女修道运动呈现衰落。如在英格兰,修女院的数量锐减。7世纪中期时还有38所修女院,而到8世纪早期时,就仅剩7所了。而相继而来的维京人入侵英格兰、伊斯兰入侵西班牙、马扎尔人入侵中欧,更加加剧了这一时期的混乱,修女院的发展一度受阻。直到8世纪中后期时,一些修女院如意大利的圣吉拉修女院、国外的黑尔富德修女院、盖德海姆修女院相继创建,并以其文化和教育功能在中世纪历史上享有盛名。到9世纪早期时,至少在国外、国外和国外一些地区,妇女修道运动出现了复兴。
从1世纪起,西欧各地城市普遍复兴,商业和手工业成为其基本的经济活动,妇女开始参加如纺织、缝纫等手工业的社会性劳动。当妇女与社会直接接触时,她们必然要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加上一些托钵僧活跃在街头巷尾和市场上,用通俗的语言宣讲圣经,渲染基督的贫穷,使得全社会宗教意识增强。这种情形不可避免地触动了妇女这个社会群体,激起了她们的宗教热情。但是教会却没有给妇女提供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一些想要发愿过禁欲生活的妇女找不到可以遁入的修女院,即使是少有的几所也只接纳贵族妇女,而把社会下层妇女拒之门外。
直至12世纪,修女院才扩大接收范围,下层妇女自此可以加入宗教团体,然而那些接纳她们的修道院更多的是将其当成纺织工和缝纫工。此外,一些由中小贵族建立的双重修道院也给下层妇女提供了机会。这些中小贵族虽然都有土地财产,但大都是大封建主的附庸,在法律上没有人身自由,随时都有被兼并的危险,他们建立修道院举家遁入其中,其目的就是要换取自己和子女的人身自由。由于这类修道院的世俗性过强,所以它们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尽管修女院的建立受到教会和修士会的限制和制约,但是它们的发展依然是不可阻挡的。在德意志地区90年仅有70所修女院,110年增加了150所,1250年达到了50所,据估计当时修女的人数共计2.5万一3万此外,还有大批生活在修女院之外的修道女也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生活中不容忽视的一种力量。
童贞修道女的发展
在以宗教为基本构架的中世纪西欧社会里,除了正统的教会、修道院以外一些非正统的修道团体也大量存在。
大规模的修道院变化、轰轰烈烈的异端运动、方兴未艾的修士会等等,如同一股股巨浪冲击着一直沉寂的社会群体—妇女。国外历史学家M贝尔茨认为是宗教运动所提倡和争取的自由唤醒了妇女,他说:“当教会和修道院都在以变化的方式为自由而战时,自由也吸引着妇女,因为脱分手姻摇役的自由被看成是为了上帝贡献的自由”。12世纪,异端教派一反天主教正统派轻视和排斥妇女的做法,接纳各个阶层的妇女加入,允许她们有自己的宗教团体,这对天主教正统派是个强有力的挑战。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参加宗教活动己成不可逆转之势,各种修道女团体纷纷出现,给中世纪中期的西欧带来了宗教的狂热。
但12世纪的妇女宗教运动是介于异端教派和罗马教会之间的,这个时期的妇女并没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和倾向,她们的宗教热情比较单纯,对自己的灵魂得救比对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享有的政治权利更为关心。她们蔑视父母的财产,拒绝结婚,坚守贞洁,推崇神贫,救济人和病弱者。在这种情况下,1216年雅各(当时一位著名的忏悔神甫)向教皇提出建立一个与任何教团都没有联系的基督教信女教团的建议。此后在列日、国外北部、佛兰德和德意志等地成立新的妇女宗教社团,吸收那些虽不发誓进修道院,但仍自愿坚守贞洁和神贫,愿追随基督,自觉遵循福音的修道女,她们被称为比甲派或伯格音派。
比甲派或伯格音派一词源于阿尔比派,是教会对异端教派妇女的称谓。修道女自愿共同生活在一个院墙之内,不需要像修女那样发三项誓愿,一般穿灰色的长裙,来表明身份。修道女教团不与任何教团有任何形式的联系,也不受任何已成型的修道院院规的束缚和制约,她们的宗教活动是听布道,学习修身之道,她们的责任和义务是照顾病弱者。修道女大多是来自城市中的贵族、富足的商人和殷实的手工业者家庭的女子,她们自愿放弃财富、社会地位和舒适的世俗生活,去过贫穷的、自食其力的宗教生活。虽然修道女教团并没有明确地反对罗马教廷的权威,但是妇女宗教运动的蓬勃发展,本身就是对禁止妇女参加教会事务的传统教义的一种反抗。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一些缺陷(带有世俗性的宗教修道团体),修道女教团不可能在宗教运动中保持中立,要它保持独立几乎是不可能的。
13世纪中叶以后罗马教皇加强了打击和镇压异端教派的力度,同时把修道女教团强行置于多米尼克或法兰西斯修士会的监督下。1311年,教皇在维埃那召开的宗教会议上颁布教令,取缔修道女教团,凡是违反这一教令的修道女,一律按异端或巫女论处。中世纪晚期,神秘主义的发展使得这种组织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直接与上帝的交流,越来越转向自身内心的升华与纯洁。
这一时期,修道妇女团体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积极的修道女团体,一是冥思的修女团体。像灰衣修女团、乌尔苏木团体、特罗德施皮茨的奥伯莱特团体等等都是属于积极的修道女团体组织;而贝塔斯团体和阿维拉的特莱莎团体则属于冥思一派。
在社会世俗化过程中,积极的修道团体必然会因本身适合社会发展的特性而得到认可,从而获得快速发展。虽然当时冥思的修道方式不如积极的修道方式发展得快,但如果没有冥思(修道院式的生活)生活的存在,就不会衬托出积极(修道团式的生活)生活的繁荣,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辅助的,
在中世纪晚期,妇女是这两种生活的追求者和参与者。总之中世纪的西欧是一个以宗教为其基础构架的社会,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是任何一种东西都取代不了的。尽管一些史学家把中世纪看成是西欧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是基督教的独裁时期,是教会疯狂的占有时期。但在某种程度上,中世纪也的确是一个人心虔诚的时期,是一个社会获得发展的时期。基督教对西欧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是任何偏颇定论都抹杀不了的。
关键词: 本尼狄克
2023-03-06 14:47:46
2023-03-06 12:17:53
2023-03-06 08:01:26
2023-03-06 06:48:28
2023-03-06 03:48:10
2023-03-05 21:57:52
2023-03-05 19:41:06
2023-03-05 18:45:06
2023-03-05 15:23:17
2023-03-05 11:44:37
2023-03-05 08:58:28
2023-03-04 18:25:34
资讯
品牌